close
當初對《膚色的時光》這部戲抱持了相當大的期待,
好評宣傳不斷以外,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更是我一直很喜歡的。
(認識這個劇團於高三升大學時的台北市立美術館,
後來還特地跑去Sonnentor Cafe'看莎妹影片,也因此接觸了其他的作品。)
也私心很喜歡純瑩事先拿給我的海報,紅黑白色調,跟我房間好搭,
他停留在我房間的牆上兩週左右。
【膚色的時光】的英文是Once, upon hearing the skin tone.
我喜歡台藝大戲劇系于善祿老師的另一種翻譯,他說以現象學的向量來看,
整個標題包含了時間(Once)、空間(Upon)、感官(Hearing)、存在(the)、身體(skin)與音樂(tone)
「皮膚的樂音」,濃濃的詩意遊走於不同向量之間,有種時光的流逝感。
看戲這天是十一月十七日,期中考週前的星期六,我窩在圖書館親吻佛腳(期中考style)
然後出門在馬路邊苦苦等不到綠1(我的公車好友遲遲不出現)
只好奔波的跳上其他公車轉捷運,出站再跳上離目的地不到五分鐘車程的計程車,錢包超痛。

一抵達松山文創園區,我直奔壹號倉庫,拿了寄放在櫃台的票以後走向A區,趕上。

「我要告訴你們一個關於我被謀殺的故事」-Eyes
整齣推理劇由男主角的獨白展開。
如果可以用一條曲線表達自己的期待, 上半場結束於陳綺貞acapella版的魚是曲線的高點,我滿身雞皮疙瘩,
下半場最後幾分鐘的曲線則如同劇情急轉直下,我大多時太過震驚,嘴巴微張。
我是失望的。

這齣劇的主打之一是由一面牆切割為A、B兩側的舞台。
膚劇的設定是A區呈現角色們的外在世界,B區則能更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。
永遠看不到完整的演出,其實是個相當值得玩味,且可以加以運用的部分。
膚劇的設定是A區呈現角色們的外在世界,B區則能更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。
永遠看不到完整的演出,其實是個相當值得玩味,且可以加以運用的部分。
另一主打則為陳綺貞的歌,12個人物12首主題歌。但我卻覺得歌與劇情結合得有些牽強。
好像只是碰巧用了陳綺貞的歌當背景,或人物湊著陳綺貞的歌配上故事。
而在有限的時間裡,沒有給予人物足夠的詮釋空間和脈絡,總覺得不夠完整。
當然,整齣劇並非一無可取,
小吃店老闆逗趣的肢體和語言遊戲,男主角人格自我分裂矛盾的震撼,都是亮點。
我也很喜歡雙面舞台的曖昧,B面錯過了不少畫面,不知道A面的自己又錯過了哪些。
(就像妳說你喜歡醫院病房的燈打開的時候會閃兩下,我想我特別喜歡下雨時人物撐著傘時所搭配的聲光。)
至於失望,我想缺少的是一種共鳴吧。
人物交替來往,在漂浮移動的空氣中織上連線,而網卻不足以包覆整個劇場的氣氛。
若以一齣推理劇來說,理應埋藏線索,但多數時,只能等著最終的真相大白。(又大白得讓我驚嚇)
而太過誇張黑暗的性格也讓我難以言語,總覺得社會不是這樣子。
(雖然我跟看戲的你們還是說,搞不好是自己還太單純,見識淺短。)
如果呈現的是幾乎人人都曾動用過的黑暗念頭會不會更不一樣。

還記得回程的路上,長像懸疑先生精闢的大批判,
讓我在迎面而來的冷風中邊發抖邊大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每次看劇都像拆禮物。
我不喜歡先看評論,頂多粗糙的在購票時看一下文字的內容介紹,
但再怎麼樣,那些總是包裝過的,而我的感覺,永遠都不會跟任何人一樣。
海報於是就這樣在牆上貼了兩週後,撕了下來。
當然,整齣劇並非一無可取,
小吃店老闆逗趣的肢體和語言遊戲,男主角人格自我分裂矛盾的震撼,都是亮點。
我也很喜歡雙面舞台的曖昧,B面錯過了不少畫面,不知道A面的自己又錯過了哪些。
(就像妳說你喜歡醫院病房的燈打開的時候會閃兩下,我想我特別喜歡下雨時人物撐著傘時所搭配的聲光。)
至於失望,我想缺少的是一種共鳴吧。
人物交替來往,在漂浮移動的空氣中織上連線,而網卻不足以包覆整個劇場的氣氛。
若以一齣推理劇來說,理應埋藏線索,但多數時,只能等著最終的真相大白。(又大白得讓我驚嚇)
而太過誇張黑暗的性格也讓我難以言語,總覺得社會不是這樣子。
(雖然我跟看戲的你們還是說,搞不好是自己還太單純,見識淺短。)
如果呈現的是幾乎人人都曾動用過的黑暗念頭會不會更不一樣。

還記得回程的路上,長像懸疑先生精闢的大批判,
讓我在迎面而來的冷風中邊發抖邊大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每次看劇都像拆禮物。
我不喜歡先看評論,頂多粗糙的在購票時看一下文字的內容介紹,
但再怎麼樣,那些總是包裝過的,而我的感覺,永遠都不會跟任何人一樣。
海報於是就這樣在牆上貼了兩週後,撕了下來。
全站熱搜